栏目分类
你的位置:开云网页版登录(官网)登录入口 > 新闻 >
康熙帝是个大忙东谈主,在野期间既要平三藩、收台湾,又要应答夺嫡之争。可即便如斯,他仍时时强颜欢笑,到西苑的丰泽园干农活。
其中缘起,他曾在《庭训格言》中表露:“朕自幼喜不雅稼穑,所得各方五谷菜蔬之种,必种之,以不雅其收成。”
丰泽园内有水田数畦,康熙常来此种稻。某年六月,园内长出了一株荒谬闹热的早熟稻,所产之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康熙骇怪之余,便留为谷种,待来年复种,收尾年年如斯。康熙三十一年(1692)四月,康熙召集尚书库勒纳、马皆等东谈主于丰泽园澄怀堂议事,借机展示这一新品种,取名“御稻米”。而后,他又尝试将其引种至承德避暑山庄,并大得顺利。
这一农业新发现传到英国后,生物学家达尔文对康熙钦佩不已,称其是“独一的育种家皇帝,发现并亲身培育了独一能够在长城以北孕育的水稻”。
“御稻米”虽有特供之意,但康熙并不惜啬,曾说:“朕每饭时,尝愿与宇宙群黎共此嘉谷也。”他召集各地官员,每东谈主分发谷种两石,向世界推广。他以致为此写诗,但愿有朝一日,远方的塞北和岭南都能种上这种早熟水稻,以充实各地仓廪。

康熙为水稻倾注温雅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帝国方丈东谈主的隐忧。历代王朝大多建都于朔方,关联词自唐宋以后,政事与经济两大中心冉冉分离,一个历史困局悄然出现——朔方缺粮,尤以京师过甚邻近为最。
每遇粮荒,历代君主除了紧盯朔方的麦粟济急,也会将主张转向南边的稻米。但纵不雅历史,思让一座高度城市化的帝国都城不受饥馑,从来就不是一件易事。
1
史前时期,东谈主们除收罗野生稻算作食品外,也尝试将其驯化。在距今1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间,生活在长江中、下流一带的中国先民,就顺利驯化出了栽培稻。而后,稻作农业冉冉向邻近扩散,并在距今4000多年前,向着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等地传播。
春秋时期,华夏地区诚然也种稻,却不是主流产区。物以稀为贵,稻米成为社会中表层东谈主士才吃得起的精粮。“生东谈主之极乐,以稻味尤好意思故”,受此影响,吃米饭被时东谈主看作是一种奢靡享乐的行动。

《论语·阳货》记录,有一次,孔子讲学,学生宰予沮丧称,为父母守孝三年,期间太漫长,应当缩减为一年。此话一出,惹得孔子心生起火,于是反问谈:“父母死了不到三年,你就启动吃考究的米饭,穿丽都的锦衣,良心何安?”但宰予仍宝石己见,并告退离去,气得孔子痛骂:“宰予确凿个莫得良心的家伙!”(予之不仁也。)
由于水稻喜湿,对灌溉要求较高,水利工程至关要紧。基于此,戒指水源庸碌成为政事来往的技巧。
战国时期,东周与西周两国顶牛,时时发生突破。周赧王七年(前308),东周东谈主思改种水稻,这时,位于上游的西周国却截断了洛水。失去灌溉水源后,东周国高下忧心忡忡。纵横家苏秦听闻此过后,便主动请缨,要替东周国处治这个费劲。
见到西周君后,苏秦启动忽悠:“您十足截断水源的策略是不对的!若是不放水,东周就会不绝陶冶耐旱的麦子。您若是思谗谄东周,不如趁其种麦时眨眼间开闸放水,这么便能湮灭他们的庄稼。比及对方改种水稻时,您再关闸断水。到时候,东周的臣民将会全部听命于您。”
西周君不解就里,于是开闸放水,东周国由此重新得到水源,复原种稻。而苏秦则从两国辞别赢得了答谢,至于后头的手尾,他可就不管了。
历史遗存与文件典故标明,水稻在先秦时期并不算陌生,但出东谈主料思的是,其不在“五谷”之内。《诗经》中,“五谷”庸碌指的是麻、菽、麦、稷和黍,并不包含水稻。关于这个和后世无边领略颇有进出的文化时局,明朝东谈主宋应星给出了一种独到的讲解:“(五谷)独遗稻者,以著书圣贤,起自西北也。”
在宋应星看来,这十足是华夏地区掌捏了文化主导权,先入之见的收尾。倘若古代先贤们孕育于南边,那么水稻必定在五谷之列,位列五谷之首也不是不可能。

尽管水稻的文化地位不高,但这并不妨碍它日益成为华夏民族的要紧口粮。至明代,水稻的要紧性高潮到了一个其他食粮作物无法企及的高度。宋应星在编撰《天工开物》一书时,绝不夸张地默示:“今宇宙育民东谈主者,稻居什七,而来(小麦)、牟(大麦)、黍、稷居什三。”
时于当天,水稻依旧是中国消费量最高的食粮作物。
2
“东南之田,所植惟稻”,从栽培稻出当今长江流域的那一刻起,江南就注定成为水稻的主场之一。
早在春秋时期,得益于干冷的地舆环境和锻真金不怕火的稻作手艺,江南水稻已展示出相对高产的优点。据《吴越春秋》记录,卧薪尝胆的勾践回到越国后,为图复仇,劝课农桑,积极发展农业生产。这一年(前484),勾践听从越国医师文种的建议,试探吴王夫差的疑惑,以赈灾为名向吴国借粮。夫差不疑有他,“乃与越粟(实则是稻米)万石”。勾践得粮后,立马分发给了越国臣民食用。

按照两国商定,欠粮须在次年清偿。此前,越国因陈腐被吴国削去了大部分疆城,仅剩“封地百里”。可即便如斯,越国仍是在这有限的地盘上终清晰丰充,况且在保证国民饱暖的前提下,一次性将吴国的万石欠粮全部还清。可见吴越的稻作农业在其时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
西汉时期,汉武帝于世界各地设铁官达49处,江南地区亦被袒护,阐明更为坚固耐用的铁制耕具加入了江南稻作。到了东汉,比东谈主力更为强劲的耕牛也参与进来。
《后汉书》记录,东汉建初八年(83),朝廷任命王景为庐江太守。王景到任后,发现当地仍在使用效用低下的东谈主力耕作,以至于“地力多余而食常不足”。更令东谈主可惜的是,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曾命东谈主在庐江郡境内开辟了大片稻田,现如今却被当地庶民闲置不耕,沦为野地。关于这种“捧着金碗讨饭者”的不对理时局,王景相等起火,于是“驱率吏民,回话芜废,教用犁耕”。在他的督促下,庐江郡兴起大规模垦田畅通,广种水稻,冉冉地终清晰“境内丰给”。
魏晋南北朝时期,华夏震动三百年。永嘉之乱后,华夏庶民纷繁南下寻求沉静。延绵陆续的朔方侨民,既给江南稻作带来了满盈的劳能源,也冉冉编削着江南门庭忽视的旧貌。东谈主口的大爆炸,刺激着新农田的开辟。由于江南地区河湖稠密,水网密布,东谈主们在开开瘠土的同期,也尝试着与“水”争地,圩田就是其效用之一。

圩田(也称围田)是筑造堤坝,圈占浅池塘沼或滩涂形成的水田。三国时期,坐拥江南的孙吴政权为增强本人实力,对圩田拓荒极为心疼,“将钞票等处兴筑围田,各分疆界,多为邑里”。南北朝时期,南皆竟陵王萧子良于建元二年(480)出任丹阳尹,操办进行大规模圩田拓荒。经过测算,符合开垦者,“共计荒熟有八千五百五十四顷”。各类举动,为江南稻作的规模扩大提供了满盈的地盘储备。
这场从秦汉时期发端的造田畅通,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实践,最终在唐朝锻真金不怕火完备。其后,宋东谈主称其为“大圩古制”。
所干系于稻作的发奋,终将有所答复。这在稻米的产量上得以体现。
海虞地区“高乡濒江有二十四浦通潮汐,资灌溉,而旱无忧;低乡田皆筑圩,足以御水,而涝亦不为患,以故常熟,而县以名焉”。海虞得益于圩田之益,农业实在是年年丰充。南朝梁大同六年(540),认真更名为常熟,并沿用于今。
北宋景祐元年(1034),范仲淹出任苏州知州。自从江南得到开发后,苏州便冉冉成为这片裕如之地的中枢。范仲淹对苏州物产之丰饶感触颇深,一次在跟宋仁宗讲演责任时,不禁夸谈:“臣知苏州日,检点簿书,一州之田,系出税者三万四千顷,中稔之利,每亩得米二石至三石,计出米七百余万石。东南每岁上供之数六百万石,乃一州所出。”可见,仅苏州一地的稻米产出,就可得志朝廷一年的需求。
水稻的高产,既在于总量,也在于单产。南宋嘉定二年(1209),湖州迎来了丰充年。算作喜事,知州王炎迫不足待地向宋宁宗报喜:“本州境内修筑堤岸,变草荡为新田者凡十万亩,亩收三石,则一岁增米三十万石。”南宋诗东谈主方回也记录过江南稻作的产量情况:“吴中田今佳者,岁一亩熟年得米三石,山田刚正或一亩收大小谷二十秤,得米两石,皆百合斗。”
由于水稻产量高,南宋时期便有“苏湖熟,宇宙足”的成语流传。
3
帝制时间,一些王朝的国都濒临断粮时,基本都要仰仗南边的稻米“续命”。
大唐长安城是东谈主口逾百万的特大型都市。关联词,高度城市化带来的,吊问农东谈主口的大规模聚集,以及对食粮供应的严格磨真金不怕火。
长安所在的关中,在汉代曾经是“膏壤沃野沉”的阔绰之地。但到了唐朝,“秦中地狭,收粟未几,倘遇水旱,便即匮乏”。面对京畿的东谈主口大爆炸,关中粮产难以守旧。而洛阳因“舟车之所会,流畅江汴之漕,控引河淇之运”,冉冉成为唐代粮米转运中心,断好意思满粮之忧。由此,唐代出现了几任“逐粮皇帝”。
自显庆二年(657)起,唐高宗李治屡次移都就食。经统计,而后二十六年里,唐高宗有近半数期间停留在东都洛阳。在第七次就食东都期间,唐高宗病重,于永淳二年(683)死在了洛阳。

临死前,唐高宗抱憾曰:“寰宇神祇若延吾一两月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恨。”关于屡次离开长安到洛阳处治吃饭问题,他的内心充满无奈。好像,只消归根于长安,才气让这位“逐粮皇帝”宽心。
与唐高宗不同,其子唐中宗李显十分“头铁”。景龙三年(709),关中爆发饥馑,群臣央求皇帝移驾洛阳。可唐中宗却听信韦皇后的怂恿,扬言谈:“岂有逐粮皇帝邪?”拒却移都就食。皇帝的痴呆所酿成的后果,汗青并未记录。
皇帝随着食粮跑,确不止为一种羞耻。唐玄宗曾五次移都就食,也渐感皇帝逐粮的不体面。
其时,南边的粮米表面上不错走水路直抵长安。奈何渭河时时淤塞,黄河三门峡段滂沱湍急,加之黄河水位变化大,江南船夫不晓黄河水文等缘起,水运漕米至长安艰辛重重。开元十八年(730),时任宣州刺史的裴耀卿向唐玄宗提议——可在黄汴交织处、黄渭交织处,以及三门峡东、西两头各设粮仓,以此“纳江东租米”,再实行水陆并用、分段运载至长安。但这个建议并未得到选择。比及开元二十一年(733),关中再度缺粮,唐玄宗忽然思起这个革新操办,于是照令履行,并命东谈主在三门峡一带“凿山十八里以陆运”。
每年四月,南边粮米陆续起运,并在三门峡一带搁置水运改走陆路。由此,维系帝国运转的漕米得以不息运往长安,“凡三岁,漕七百万石,省运庸钱三十万缗”。而后,玄宗时期的韦坚和代宗时期的刘晏不绝为南米北调而发奋,先后在裴氏漕运革新的基础上加以优化,从而维系着唐朝政权的踏实。
兴元元年(784)七月,因“奉天之难”出逃的唐德宗重新回到长安,但形状并不乐不雅。其时关中除干戈杂乱外,还接受了旱灾与蝗灾,物质短缺,“米斗千钱,仓廪耗竭”。贞元二年(786)春,关中粮荒仍在持续,且影响到了中央禁军。夏天,军粮告急,一些饥饿的禁军士兵扬言:“拘吾于军而不给粮,吾罪东谈主也!”队伍哗变一触即发。
就在这万分着急的时刻,有大臣来报,镇舟师节度使韩滉押运的三万斛江淮漕米已经到了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唐德宗闻此音书,像是收拢了救命稻草,不顾君王形象跑到东宫,与太子相拥而泣:“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同庚秋天,来自江淮的稻米用之握住输入长安,形状危如悬卵的李唐政权终于药到病除。
唐以后,华夏政权愈发仰赖江淮稻米供应,为此还在建都一事上作念出靡烂与迁就。
宋朝建国皇帝赵匡胤定国都于汴梁(今河南开封),但在心底,他更看好“形状得宇宙中正”的洛阳。开宝九年(976),他借祭祖之机,意欲幸驾洛阳,收尾遭到随行官员的集体反对。铁骑驾驭厢都指点使李怀忠进言谈:“东京(汴梁)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禁卫数十万东谈主仰给于此,帑藏重兵皆在焉。根柢安固已久,一朝遽欲搬动,臣实未见其利。”随后,晋王赵光义也加入劝说。赵匡胤洽商再三,无奈撤废了幸驾的念头。
元代以后,帝国的版图较两宋大幅膨胀,更为“居中”的北京成为了新的政事中心,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建都带来的快速城市化,使北京关于江淮漕米的需求剧增。为了陋劣南米北上,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大兴土木,将绕行洛阳的隋代运河截弯取直。至元三十年(1293),会聚江南与大都(北京)的京杭大运河全线知晓。
明清时期,得益于元代完备的漕运基础,北京不绝担任帝国的都城。但这项惠及京畿地区的南米北调工程,却冉冉在吏治糜烂的的环境中,生息出了灾荒庶民的毒素。
漕运,向来是油水极为丰厚的领域,天然无法躲开贪官墨吏的视野。不管是从等分肥,如故漕运损耗,父母官们都将多出来的老本全部平摊到江南庶民头上。嘉庆年间,朝廷每年向江南八省征收漕米四百万石以输京师,但施行征收的漕米时时高达一千万石之多。

湖州归安东谈主陆名扬诳骗民情与归安县官府订约,规定漕米的征收额度,让官员们难以从中捞取油水。财源被断后,这一举措,连同陆名扬本东谈主沿路成了归安县官场的肉中刺。嘉庆二十三年(1818),归安新知事王寿榕污蔑陆名扬聚众抗粮,官兵与辅助陆氏的村民随即爆发了热烈的突破。为了不遭灾乡民,陆名扬站了出来:“吾岂以一身累一村哉?”独自一东谈主抗下了统统“欲加之罪”。收尾,陆名扬“罪上加罪”,被枭首示众。而南米北调中的贪墨时局,一如畴前。
与此同期,为了保证江南粮米得手进京,历代统治者时时截止、以致退却大运河沿线农民吊水。焚烧农田灌溉,以保证漕运顺畅,这其中,些许有些轻重颠倒的意味。
断粮之忧,漕运之弊,已经如斯严重,于是一个问题被摆上了台面——与其不远沉到南边征运,何不尝试着就近栽种稻米?
4
大中祥符五年(1012),表象荒谬,江淮与两浙的雨水显着减少。旱情发生后,当地稻米大规模歉收。这一突发景况,可把宋真宗赵恒给愁坏了。
北宋立国后,汴梁迎来了卓著式发展,生意日渐荣华,城市户限为穿。巅峰时期,东谈主口达百万之众。除了子民外,为了弱枝强干,同期留意辽东谈主南下,汴梁邻近长年防御着北宋的主力——数十万禁军。每天一觉悟来,宋真宗所要面对的头等大事,是洽商怎样喂饱这一百多万张嘴,不致生变。
汴梁严重依赖于南边的粮产。据沈括《梦溪笔谈》记录,北宋时期成就发运司,专诚负责从东南六路征收与转运物质,以供京师所需。仅粮米一项,每年“以六百万石为额”。江南稻米歉收,就意味着汴梁行将濒临一场食粮供应危境。

转念出当今了福建。
其时,福建被以为“地褊,不足以衣食之也”。食粮不够吃,奈何办?大中祥符元年(1008),福建东谈主从越南占城引进一种“耐水旱而成实早”的水稻,以缓解当地的食粮压力。四年后,正在为旱情着急的宋真宗得知这一新稻种,随即派东谈主赶赴福建征收三万斛算作稻种,分发给江、淮、两浙三路播撒。相对高产的占城稻最终匡助宋真宗化解了这场危境。
不外,东谈主无完东谈主,稻无完稻。南宋东谈主罗愿曾提到占城稻的瑕疵:“作饭差硬。”天然,在饥饿眼前,口感问题似乎已经变得不足轻重。
自此以后,占城稻为历代王朝所关注。而朔方种稻,也优先摄取“占城”。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此稻极为崇尚,称“高仰处皆宜种之,谓之旱占,其米粒大且甘,为旱稻种甚佳,朔方水源颇少,惟陆地沾湿处种稻”。
占城稻的推广,无疑是水稻北进经过中的一个顺利样板。北宋一朝,官方诳骗宋辽边境和汴梁邻近的丰水地区开垦水田种稻,一方面是出于讳饰朔方马队的考量,另一方面则是缓解南米北调的压力。宋神宗时期,侯叔献等东谈主在汴梁邻近大兴水利,顺利引入稻作,“成淤田四十万顷以给京师”。
元朝统治者虽出生游牧,但一样重农。元初,风土论一度甚嚣尘上,不少东谈主确信农作物应当各安其土,盲目移植已然无所获。但元初名臣、著名农学家孟祺代表官方赐与驳倒:“苟泥涂所在,厥田中下,稻即可种,不消拘以荆、扬。”力挺朔方地区引种水稻。
到了元末,大都(北京)的一次食粮危境,加快了水稻的北进。至正年间,东南地区先后爆发方国珍、陈君信、张士诚等东谈主发动的反元举义,漕运与海运整个停罢,元帝国的粮草大动脉被战乱给掐断了。至正十二年(1352)十二月,丞相脱脱向元顺帝建言:“京畿近地水利,募集江南东谈主耕作,岁可得粟麦百万余石,不烦海运而京师足食。”在得到愉快后,脱脱以每东谈主“给钞十锭”的工钱,从江浙和淮东找来了一千名能种水田及修筑围堰的农业好手来教东谈主种水稻。这一年,京津冀一带“皆引水利,立法佃种,岁乃大稔”。
明朝阅历旋即的“南京时间”后,明成祖朱棣将北京复原为世界政事中心。京杭大运河上,承载着数百万石江南粮米的漕船再度起航向北。到了明代中后期,随着黄淮梗塞、漕运艰辛等缘起,效仿元廷在京师邻近屯田种稻的呼声越来越高。
万历十三年(1585)九月,一向辅助兴水种稻的徐贞明被任命为尚宝寺少卿兼垦田使。徐贞明四处招募南边籍东谈主士,参与营田,不到一年期间,便在永平府(今唐山与秦皇岛一带)开垦出三万九千多亩水田。方正徐贞明准备再度扩大规模时,却被朝廷叫停了。
原本,一些朔方籍官员以北土不行保住水分、种稻东谈主力奢华过多和朔方春雨不足等事理,向皇帝进言反对在京畿地区扩大稻作。万历听后,态度启动动摇。于是,这场屯田种稻行动逐步熄火。尽管过后还有一些父母官员和农民在擅自愿奋,但由于短少朝廷的辅助,明代京津地区的水稻陶冶难以形陈规模效应。
干与清朝后,雍正皇帝也在京津地区发起了水稻推广畅通。
雍正三年(1725),一场洪涝不期而至。水灾虽使京畿地区遭受了严重亏本,但也给清廷带来了一个启发——北京邻近既然有如斯丰富的降水,何不“仿遂东谈主之制,以兴稻东谈主之稼”,将水灾转为水利?翌年(1726),大学士朱轼也呈文称,北京东部山泉稠密,“若开浚沟渠,引流种稻,于民生甚有裨益”。这一呈文令雍正信心倍增,遂命怡亲王胤祥成立水利营田府,全面负责在京津邻近地区开垦水田,引种水稻。

在这场营田畅通中,朝廷通过各类优惠政策荧惑民间加入。官方不但对垦田种稻出众者加以封赏,还承诺收购这些水田分娩的稻米。在官民的共同参与下,京畿地区的稻田不息拓展,到了雍正七年(1729),累计开垦的稻田已达6000多顷。
关联词,任何革新终究不会一帆风顺。任县东谈主冯文对此大加吐槽:“不营水田于有水之田,而营水田于无水之田。”品评朝廷一味引申稻作,不顾施行,将一些吊水艰辛的地块强行开辟为水田,收尾事倍功半,白白浪费了东谈主力物力,临了不得不改回旱田,复种麦粟。
更倒霉的是,雍正八年(1730),算作施行负责东谈主的怡亲王胤祥蓦然病逝。东谈主走茶凉,水利营田府不久也随之结果,水稻推广畅通不清晰之。
5
水稻北进最为顺利的一站,是比京津纬度更高的东北地区。
唐朝时期,东北已出现稻作。《新唐书》记录,其时的渤海国尊唐为天向上邦,并向唐廷纳贡地点特产。其中,便有一种来自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延吉县一带)的“庐城之稻”。诡异之处在于,自渤海国沦陷后,东北地区再无稻作的陈迹和记录。

落寞了近千年,水稻的身影才再度出现于东北。而这,与一群朝鲜侨民干系。
清军入关后,以东北为“龙兴之地”,全面封禁。但禁令拦住了关内庶民,却挡不住朝鲜东谈主。自明末清初起,一些朝鲜庶民迫于生活,冒禁闯入东北寻求盼愿。而后,偷渡时局屡禁不止。晚清时期,清王朝忙于应答外敌与内乱,将封禁政策改为招民开垦。朝鲜庶民闻讯后,无边涌入东北。1891年,朝鲜国王问及边情,祥瑞谈监司闵丙奭告诉他:“本谈江边九邑,交界彼界。我民之越去者,不下十余万。”1910年,“日韩归并”后,流一火东北的朝鲜侨民愈发加多。
朝鲜侨民在干与东北时,也带来了朝鲜的原土稻种,并在辽宁试种顺利。据辽宁《凤城县志》记录,侨民所带来的一种水稻被时东谈主称为“水粳子”。由于凤城地舆表象与朝鲜相似,水粳子照旧播撒,便粗浅扎根孕育,在丰充时节“赢利颇巨”。
但是,当侨民将朝鲜稻种移至黑龙江播撒时,却宣告失败了。水稻对水土和表象的敏锐,令朝鲜水稻最拒绝步于辽宁及邻近一带,侨民不得不另觅良种。
1905年,日俄干戈以沙俄的陈腐而告终,东北沦为日本的势力范围。为了从中国抢劫更多的资源和物质侍奉日本原土,在华日企满铁(南满洲铁谈株式会社)启动涉足东北的稻作。而辛亥立异后,东北地点政府也在尝试引种水稻,扩大粮产。天然,两边都遭逢了和朝鲜侨民一样的农业难题。
满铁摄取了自研培育。从1912年起,满铁就在长春试种水稻。翌年,又扶植了产业磨真金不怕火场熊岳城分场,辞别进行水稻品种的比拟磨真金不怕火,先后培育出大野、田泰、青盛等多个能适合东北地区不同环境的校正型稻种。
而东北地点政府则是在北海谈找到了解题之法。他们以为,日本北海谈与黑龙江纬度相近,当地稻种好像也能适合黑龙江的表象。1913年,吉林省政府派出了一个农业代表团赶赴日本,在北海谈大学参不雅后,从当地带回了稻种。由于空匮教诲,中方东谈主员带回的稻种屡屡陶冶失败,后在种稻教诲丰富的朝鲜侨民的匡助下,方才引种顺利。
历史并非孤立的施展线。清末,来自朝鲜南部的侨民申友景,也从日本北海谈赢得了一种名为“赤毛”的稻种,并在牡丹江地区的磨刀石、海林一带进行试种。数年之后,他一样赢得了适合东北的耐寒型稻种。
在这些良种的加持下,东北水田的开垦面积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1913年,东北水田仅4000多公顷。到了1931年,飙升至81800公顷,东北冉冉显清晰了“粮仓”的身影。
20世纪40年以后,深陷二战泥淖的法西斯日本流毒显露,国内食粮供应严重不足。日本当局将但愿放在侵占已久的中国东北地区,并于1943年通过了《满洲国要紧农地酿成处事要纲案》,将就20多万中国庶民开垦水田种稻,以供应日本原土及队伍作战所需。1945年,该操办得以基本完成。但,这种流淌着罪过的举止,终不行为日暮西山的法西斯政权延续生命。同庚夏天,日本书记无条目盲从。

新中国建立后,东北得到了进一步开发,曾经的北大荒终清晰丽都回身,成为北大仓,其中不乏水稻的孝顺。
时于当天,水稻已经在东北的地盘上透澈站稳了脚跟,东北所产稻米享誉世界。而遥思那些年,水稻的在中国的北进经过充满了劳苦转折,于今仍令东谈主叹气不已。
参考文件:
游修龄:《中国稻作史》,中国农业出书社,1995年
游修龄、曾雄生:《中国稻作文化史》,上海东谈主民出书社,2010年
曾雄生:《水稻在朔方:10世纪至19世纪南边稻作手艺向朔方的传播与接受》,广东东谈主民出书社,2018年
郑云飞:《稻作闲雅探源》,浙江东谈主民出书社,2022年
姜彬主编:《稻作文化与江南俗例》,上海文艺出书社,1996年
吴慧:《中国历代食粮亩产征询》,农业出书社,1985年
王培华:《元明北京建都与食粮供应》,社会科学文件出书社,2019年
李秋芳:《明清时期华北平原食粮陶冶结构变迁征询》,社会科学文件出书社,2016年
金颖:《近代东北地区水田农业发展史征询》,中国社会科学出书社,2007年
丁海斌、国婷婷:《唐代移都就食时局征询》,《华夏文化征询》,2021年第6期
杜海斌:《唐代食粮安全问题征询》,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